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分子器件
团队概况
一、发展历程
团队始建于2000年湘潭大学化学学院,是国内较早开展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团队之一,2016年引进至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。
二、研究方向
1、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发光显示器件:磷光材料、液晶发光材料、热激活延迟荧光(TADF)材料、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(MR-TADF)材料、有机发光器件。
2、有机高分子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器件:给体材料、非富勒烯受体材料、界面材料、有机太阳能电池。
三、团队组成
教授3人,副教授3人,实验师1人,在读博士生6人、硕士生41人。
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江苏省“双创人才”1人,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,江苏省 “六大人才高峰”高层次人才1人,江苏省“双创计划”科技副总1人。
四、科学研究
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国际材料学科发展趋势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建设需求,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、江苏省光电热能量转化材料与应用工程实验室等平台,开展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,聚焦瓶颈问题,着力解决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,构建高效、低成本、可溶液加工的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和光伏材料,打造江苏省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产学研示范基地。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-中石化联合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、面上、青年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,科研经费达1400万元,开发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、单分子白光材料、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、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、小分子光伏材料等多类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,以通讯联系人署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,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,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,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,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获中国发明专利22件。
五、人才培养
团队研究生获欧盟“玛丽.居里”奖学金1人、宝钢教育奖-优秀学生奖2人、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、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,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、研究生校长奖特等奖6人、校长奖优秀奖2人,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4人,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、香港理工大学、台湾大学等境外联合培养博士6人。
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分子器件
团队概况
一、发展历程
团队始建于2000年湘潭大学化学学院,是国内较早开展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团队之一,2016年引进至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。
二、研究方向
1、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发光显示器件:磷光材料、液晶发光材料、热激活延迟荧光(TADF)材料、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(MR-TADF)材料、有机发光器件。
2、有机高分子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器件:给体材料、非富勒烯受体材料、界面材料、有机太阳能电池。
三、团队组成
教授3人,副教授3人,实验师1人,在读博士生6人、硕士生41人。
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江苏省“双创人才”1人,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,江苏省 “六大人才高峰”高层次人才1人,江苏省“双创计划”科技副总1人。
四、科学研究
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国际材料学科发展趋势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建设需求,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、江苏省光电热能量转化材料与应用工程实验室等平台,开展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,聚焦瓶颈问题,着力解决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,构建高效、低成本、可溶液加工的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和光伏材料,打造江苏省柔性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产学研示范基地。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-中石化联合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、面上、青年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,科研经费达1400万元,开发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、单分子白光材料、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、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、小分子光伏材料等多类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子材料,以通讯联系人署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,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,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,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,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,获中国发明专利22件。
五、人才培养
团队研究生获欧盟“玛丽.居里”奖学金1人、宝钢教育奖-优秀学生奖2人、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、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,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、研究生校长奖特等奖6人、校长奖优秀奖2人,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4人,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、香港理工大学、台湾大学等境外联合培养博士6人。